9年时间增长了3.66倍,荣登全国区域品牌(地理标志)第24位……蕲艾产业的发展氛围正浓、势头正好,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、渴求人才、珍惜人才。
近年来,蕲春县坚持党管人才、以产聚才,紧紧围绕蕲艾产业链布局人才链,树立人人成才、人尽其才,不求所有、但为我用的“大人才观”,构建了积极、多元、开放的人才发展体系,奏响了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铿锵乐章。
锚定产业,海纳百川聚“蕲”才
走进漕河镇刘榜村艾师傅手工蕲艾园,浓烈的艾香味从一间厂房里飘出来。“一支上品手工蕲艾条,需万次捶打,千次筛选,这样做出来的艾条才对得起‘中国艾都’的招牌。”厂房的主人、陈志祥说。
2014年,陈志祥离开深圳,返乡创办了湖北艾师傅科技有限公司,建设蕲艾手工产业园,用古法做艾灸产品。他通过租用农户的土地、聘请农户到公司上班、收购农户自家种的艾叶等方式,公司与35户农户实现精准对接。在他的带动下,刘榜村形成了以蕲艾种植、生产、加工为主的产业发展振兴之路。
“人”是主心骨,“才”聚事业兴。近年来,蕲春县委、县政府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县战略,县委主要领导部署推动,以蕲艾为“媒介”,实行更加积极、更加开放、更加有效的引才机制,推动人才与蕲艾产业“双向奔赴”。
聚焦品牌揽高才。瞄准“李时珍”金字招牌效应,利用“蕲艾”特色品牌广发“英雄帖”,采取产业顾问、兼职服务、技术合作等方式,引进王琦、袁琴、王振等40余名高端人才献才献智。围绕蕲艾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发布“招贤令”,定向引进三峡学者袁丁、国家青年岐黄学者吴松等专家人才30余名,解决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38项,实现产业与人才“双向对接”。
创新机制招良才。按照“政府引进、企业点单、县管企用”原则,在全市率先探索“政编企用”机制,让人才带编入企,为蕲艾企业引进5名急需紧缺人才,有效解决引才难题。围绕蕲艾企业技能人才紧缺问题,先后采取“带岗进高校”“线上直播带岗”等方式,先后赴武汉光谷职业学院等8所高校开展引才活动16场次,引进专技人才200余人。
政策激励引贤才。落实蕲艾产业人才奖补政策,鼓励和支持在外人才返乡助力蕲艾产业发展。近年来,已累计落实蕲艾奖补资金3500余、创业贷款1767万元,先后吸引全国人大代表董振兴等100余名外出务工大学生、市级手工蕲艾制作非遗传承人陈志祥等300余名在外能人返乡创业,带动蕲艾种植农户年户均增收8000元,蕲春荣获湖北省2023年度返乡创业示范县。
谋篇布局,落地有声。全县各级党政领导履职于身,担责于行,“抓人才就是抓发展、立产业就要立人才”成为全县上下的普遍共识。
多元模式,靶向施策育“蕲”才
“采取职业培训的方式进行传承,体现在我们一个劳务品牌蕲春艾灸师上,既能够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,又能够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活在当下。”国家级非遗蕲春艾灸疗法代表性传承人韩善明说。
人才靠引进,更要靠培养。近年来,蕲春县围绕蕲艾一二三产深度融合,不但精准引进外来“凤凰”,还立足于对本土蕲艾产业人才的挖掘和培养。
主动探索“赛教融合”育人模式,常态化开展蕲艾机械化种植、收割、脱叶等特色技能“比武”,培育蕲艾种植人才900余人。依托“田间课堂”,建立农民“点单”、专家“接单”、课堂“派单”、群众“评单”的“四单”服务模式,不定期邀请蕲艾专家走进“田间课堂”当导师,帮助农户亩产增收300元。
同时,围绕蕲艾企业人才需求,李时珍职校与5所涉艾企业,开展艾灸师、蕲艾药膳技能人才“学徒制”试点,按照“学生→学徒(准员工)→员工”的培养路径,采取“在校集训、校企轮训、顶岗实习”的“订单式”培养模式,每年实现300余名学员毕业即到企业就业,为蕲艾产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“人才活水”。
此外,在艾灸人才的培育上,实行“招生-培训-考评-建档-输出-跟踪-评价”全链条服务,全县31家培训机构培训艾灸师8.3万余人,荣获全国“我最关注的劳务品牌”第一名,蕲春艾灸师劳务品牌价值达326.91亿元。建立蕲春艾灸师培育标准体系,出版发行《蕲艾保健灸疗》等“中字号”教材,3万多人取得“蕲艾保健灸疗”专项职业能力证书,带动蕲艾产业链就业创业近30万人,保健艾灸师纳入国家职业标准,标志着艾灸师从“就业创业”向“职业行业”转变。韩善明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,余锦秀认定为国家中药炮制类别乡村工匠名师。
创新育才举措、建立标准体系,全县蕲艾产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,犹如强大的“人才引擎”,为蕲艾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。
搭台聚智,不拘一格用“蕲”才
种质被誉为农业的“芯片”,蕲艾也不例外。
“‘蕲青1号’和‘蕲黄1号’相比普通艾草,叶片更肥大,艾绒更浓密,这种艾加工的艾条质量更好。”蕲艾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廖新安介绍,“两大新品种由我院联合湖北中医药大学,经过2年时间从100多种本土蕲艾品种中选育而来,更是破解了蕲艾种植‘芯’瓶颈,为我们蕲艾一产奠定了坚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