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鄂商》2011年9月刊封面
封面故事-《鄂商》双雄:两个黄冈书生的巅峰之旅
《鄂商》双雄:两个黄冈书生的巅峰之旅
策划 l 《鄂商》编辑部
执行 l 《鄂商》记者 曹栗 马秀莲
摄影 l 《鄂商》记者 季昊寅
“喜欢诗歌的孩子,长大了一定会有出息!”这是作家刘醒龙获茅盾文学奖小说《天行者》里,一位乡村小学校长说的话。
现实生活中的刘醒龙,也常常不吝对诗人的夸赞。他甚至认为诗歌是生活必需品。
在他35岁时,发现了罗田县三里贩镇一位20岁叫阎志的林业勘测员,工作之余写得一手好诗歌,深为赏识这个年轻人的才华。
自此,已在文坛初具声名的刘醒龙,对他的黄冈小老乡阎志时有关照,甚至三次为其介绍工作。
伯乐刘醒龙未曾想到,19年后的盛夏七月,当年的青年诗人阎志,会成为市值百亿的香港上市公司董事会主席,成为湖北首富。
而刘醒龙本人,也在阎志赴港上市38天后,凭借小说《天行者》摘得中国文坛最高荣誉。
两个来自黄冈的“书生”,19年前的一次命运交叉,究竟能带来多少人生想象?我们试图展现的,是“商界新贵”阎志和“文坛大家”刘醒龙,两人命运的碰撞,交叠,还有遥相辉映。封面故事-《鄂商》:阎志小传
《鄂商》:阎志小传
《鄂商》记者 l 曹栗 发自黄冈 武汉
老宅旧事
从罗田县到三里畈镇需要倒两趟车。
中途换乘的城西车站仿佛是这个小县城的临界点,那辆加塞了很多座位的巴士在沥青路上肆意飞驰,风声灌耳,一下就甩开刚才还隐约可见的市井繁华。
沿途偶尔闪过的砖房,有些老旧的路牌,茶儿埦,鸟雀林,六家坳……一度让我疑心阎志的老宅将很难寻找。
未曾料想在一个拐弯后逐渐人烟稠密,最后车停在一个十字路口。向街口围坐打牌的人打听,有人伸手一指:“你说阎志?前面那个两层的房子就是。”
顺着他所指望去,是一座紧邻路口第二家的水泥楼房,看似尘封多年,门窗紧闭,旁边储物间的大红铁门上锈迹斑驳,有调皮小孩用白色粉笔画上的各种涂鸦。
阎家老宅对门印刷厂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,阎志之后在旧宅临街一侧帮他大姐修起一栋三层楼房,后面那栋只露出一角的黄色瓷砖洋楼则是他父母住所。
“只是现在路被封住了,外人进不去。”老人说,阎家二老已被儿子接到武汉,七月半祭祖短暂回来住过几日。
而就是这几座阎家老宅,现在俨然已经是这座小镇的中心:周边店铺林立,甚至集聚着几个在本地装潢还算中等的酒楼。老宅拐角过去就是阎志工作过的林业站,他少年时代读过的中学也在不远。
三里畈高中曾经教过阎志的老师,还有林业站曾和阎志共事过的同事大多已经调离或者退休。倒是高中副校长杨海对他还有些许印象:“是90届毕业的学生,腼腆,当时在学校小有名气,是学生通讯社创始人,组织了个文学社叫《露苗》。”
当年阎志还送了一本自费出版的诗集给他。“我记得是叫《风铃》还是什么,”他说,“可惜这么多年过去已经遗失了。”
而对于老师印象中这个“文采非常”的孩子,在镇上大多数从庄稼地里走出来的老辈看来,还不如他“在汉口做很大的生意”记忆深刻。采访中甚至有人试探着问:“他应该算是我们三里畈最有钱的人吧?”
倒是那些年轻一辈表现踊跃:“知道,报纸上说他搞地产的,是湖北首富。”
和阎志同辈的人,很多已近跳离这个小镇。当年和他高中毕业后一起在镇上办过星河文艺书社的兄弟,丁志一已经于几年前去世,金一去了镇江,胡择威和雷贵权经多方打探也未能找到。
尽管1992年阎志即离开三里畈,但在这个镇子上他还是留下了许多不甚具体,甚至无法求证的传说。和阎家老宅相隔不远的一家理发店老板娘说:“听说他原来在街上开服装店,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跟人打了一架去的武汉。”末了她又笑嘻嘻加上一句:“我也只是听说,他走的时候我才一两岁呢。”
果然这个说法马上被人否认,路口开杂货铺的胡志国称阎志根本没开过服装店,只是他母亲原来是镇上服装厂的女工。他说:“原来我们一个厂的,只是不是很熟。”
镇上大多数人对于阎志的的记忆都遥远而模糊,尽管每年他都会开车回家省亲,但却和这些因为做生意而流动性颇大的街坊们并无太多交集。
那座在周边几座楼房包裹下,只露出一角的黄色洋楼在镇上的人们看来充满神秘。“之前我家的窗子就对着他家的院子,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花园。”在镇上开餐馆的陈红说,“每次阎志回家之前,他爸爸都会找很多工人将房子打扫干净。”
这次阎志问鼎湖北首富,他的家人也并未在镇上过多提起。倒是前年阎父80大寿的隆重让镇上的居民时隔两年后提起,仍然记忆犹新。
据说那天阎志大宴全镇,“不管认识不认识,送礼不送礼都可以去吃”。对于那天摆酒席的餐馆说法存在分歧,有人说是两家,有人说是很多家,但一致回忆:“放了好多礼花,非常气派”。